分析:氣候談判成馬拉松 或因人們不關注未來
2013/11/14 8:57:13 http://www.baker-llc.com/ 人民網(wǎng)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主辦方在開幕式上播放了一部講述生活在海邊的波蘭孩子的短片。孩子們說,海里的魚一年比一年少,海邊的沙灘一年比一年小,我不知道長大后會是什么樣子。短片提醒與會者“要靠我們?yōu)楹⒆觽冋业礁玫奈磥?rdquo;。并強調,“我在乎談判結果,我在乎我們的未來”。
這并無多少新意。孩子與未來的隱喻妄圖打動成人世界堅強外表下最柔軟的內心,但這似乎是徒勞的,至少在多次氣候變化的宣傳片中,孩子已成用爛了的隱喻。成人世界關注的多是“現(xiàn)在”,很少有人關心未來。
從1992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至2013年的波蘭華沙,全球氣候談判已經(jīng)走過了21個年頭。如果“未來”早被重視,時間一定不會拖延那么長。
縱觀這些年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歷程,爭論的焦點始終聚焦于發(fā)達國家之間和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如何劃分和落實減緩氣候變化的責任、技術轉讓、資金等議題上。
氣候變化早已從一個科技領域的問題變成一個政治博弈的籌碼,開始從對暖冬和極寒的討論延伸至國際利益格局的重塑和國際決策機制中話語權的分配。
在這場長達21年的氣候談判中,減排已經(jīng)成為一種“負擔”。大部分國家都懷有“他人多減,自己少減”的心理。有些國家試圖模糊“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比如美國,總是將美國的減排行動與一些發(fā)展中大國掛鉤,而從來不反思自己退出《京都議定書》帶來的“示范性效果”。也有些發(fā)達國家,在資金支持問題上始終“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還有個別國家的新領導人上臺后,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開倒車。
凡此種種,人們似乎在作一個歷史性的誤判,認為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利益”才是功績。
殊不知,這種短視,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倒貽誤了時機。因為這不是一場體育比賽,大家要么一起贏,要么一起輸。